2021-02-02 09:40 来源:中国食品报网
最近冷链食品和新冠疫情的关联再一次引爆公众舆论,尽管新冠病毒沾染食品或外包装的概率很低,但总有些消费者感到担心。冷冻食品或进口食品还能不能吃,如何确保安全呢?知名食安科普作者钟凯博士整理了5位权威专家发表的观点,从我国食品安全、流行病、消毒和临床医学方面为消费者答疑解惑。
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院士曾表示,新冠肺炎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或者密切接触传播,这是各国公共卫生专家的共识。尽管有证据表明,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,除“人传人”外,还可能“物传人”,但对于消费者来讲,这种感染的机会非常小。目前为止,还没有消费者由于购买、制备被污染的食品而发生感染的新闻报道。
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指出,目前尚无新冠病毒经食物传播的证据,全球确诊报告病例、我国确诊报告病例中,到目前还没发现因直接食用冷冻食品而引起的感染。新冠病毒主要是经呼吸道、飞沫和人与人密切接触传播的,经消化道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小。
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,在全国所有进口的冷链食品、货物中,大多数属于污染比较轻的。通常来说,由于污染造成的感染,必须是污染量比较大,同时还需要长期反复接触,才有可能造成感染。所以,在冷链从业人员,特别是物流装卸工中,发现的感染病例就相对比较多一些。对于消费者来讲,即使是不小心购买了污染的食品,通常造成感染的风险也是很低的,甚至即使是食用了受到污染的冷链食品,通常也不会导致感染。因为一方面食品在煮熟加工过程已经灭活病毒,另一方面新冠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,人的胃酸足够强大将其灭活。到目前为止,也并没有发现过通过消化道造成呼吸道感染的疾病,至少新冠病毒不会。吴尊友还强调,保存水果的温度比冷冻鱼肉等食品温度高,新冠病毒在保存水果这样的温度下存活时间短。核酸检测呈阳性,有可能是活病毒,也可能是死病毒或病毒片段,不一定代表有传染性。
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张流波指出,目前并没有发现因为直接食用这些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。感染风险主要是在搬运、操作等环节,并没有发现因食用食品本身引发感染。对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表面进行安全有效的消毒,可以实现将新冠病毒灭活,消毒后再接触表面,感染风险是非常低的。但是病毒核酸仍可能存在,如果进行过消毒后,核酸检测仍呈阳性,公众不必过度紧张。
上海华山医院张文宏表示:“到目前为止,中国消费了无数的海鲜,买了无数的东西,我只是看概率,因为买了一件国外进来的东西而被感染——到现在为止一例都没有发生。”
其实对于进口冷链食品,消费者不必过于担心,还是“该吃吃、该喝喝”。专家指出,进口水果一般不会造成感染,消费者只要注意卫生,掌握清洗烹饪技巧,就能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。
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院士提示,消费者处理食物时要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食品安全五要素,即保持清洁(勤洗手、厨房清洁)、生熟分开、彻底煮熟、安全温度储存、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料。这五条本来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,但用来避免新冠病毒在食品链中发生交叉污染,也是可以的。
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指出,烹饪过程要保持清洁、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、生熟分开、烧熟煮透、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。在采购新鲜食材时,避免用不干净的手触摸口、眼、鼻。
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,在采购、处理冷链食品时,要保持手卫生,坚持生熟分开。只要注意手卫生,吃水果前用流水清洗,应该就不会有感染的风险。
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张流波提醒,公众在接触进口冷链食品时,应首先对外包装表面进行消毒,随后进行手部清洁与消毒。